業(yè)內人士揭“黑幕”:墻面裝修,南昌70%家庭用了有劇毒的打底材料
文章出處:
所屬分類:行業(yè)新聞
點擊次數(shù):2968
發(fā)布日期:2003-12-31
日前,有一位張姓油漆師傅向記者抖出鮮為人知業(yè)內“黑幕”:家庭裝修中墻面下的打底膠水大都含有劇毒甲醛。張師傅是上饒人,從事油漆工作已有十幾年歷史,如今打算退出油漆行當。張師傅向記者抖露,現(xiàn)在老百姓在買乳膠漆時都很注意環(huán)保,會買一些無苯的乳膠漆,但在配料——打底的膩子上卻很不看重,使用地下作坊生產的仿瓷、801、膠水,這些廉價的材料大多含有大量的慢性致癌物——甲醛,據(jù)張師傅估計,現(xiàn)在大約70%的南昌人,家庭裝修用的都是含有劇毒甲醛的仿瓷、膠水。
這仿瓷、801等建筑膠水究竟是什么東西?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?
帶著疑問,記者走訪了江西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建材所,據(jù)該所工程師介紹,仿瓷、801等建筑膠水都是墻面裝修打底材料,統(tǒng)稱膩子,主要起基層與涂料之間的黏合過渡作用。在家庭裝修中, 801等建筑膠水+雙飛粉的混合物,叫膠水膩子,仿瓷,則是已經調好的可以直接刮上墻的膏狀膩子。墻面裝修的質量,取決于膩子、乳膠漆和油漆師傅三者,我們往往重視涂料的質量,而忽視了膩子的質量。該所工程師說,有關調研顯示:有60%的墻面問題是由膩子質量引起,而不是像大家認為是乳膠漆的原因。
看似不起眼,其實毒害大
仿瓷、801等建筑膠水含致癌物質甲醛,釋放期達3-15年!
省建材檢測中心的林工告訴記者,這些膠水有刺激性氣味,含大量游離甲醛。甲醛已被公認為強致癌物,它通過呼吸系統(tǒng)進入人體,損害人體健康。
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關專家也表示,目前市面上的仿瓷、801等建筑膠水中的游離甲醛含量大大超過有關標準。801等膠水原有的行業(yè)標準為:游離甲醛含量≤5g/kg。2002年7月1日強制執(zhí)行的標準GB18583-2001《室內裝飾裝修材料膠粘劑中有害物質限量》中規(guī)定的"水基型縮甲醛類膠粘劑",游離甲醛含量≤1g/kg,用仿瓷、801等建筑膠水配制的涂料膩子,除了在使用過程中釋放游離甲醛直接毒害施工人員外,在工程結束后,由于外面一層涂料的"保護"作用,膩子中的游離甲醛更不容易釋放干凈。
據(jù)日本國立大學有關科研顯示:游離甲醛釋放期達3-15年。據(jù)哈爾濱一家醫(yī)院統(tǒng)計表明:
90%患白血病的孩子其家庭在最近裝修過,與游離甲醛有關!
同時,專業(yè)人士說,這類低劣膩子耐水性能差、堿性強,容易起粉、開裂。時間長了會脫落、易透黃,導致墻面乳膠漆失去裝飾效果。由此,建設部于2001年7月4日發(fā)文,要求在室內裝修中強制淘汰此類產品。
家裝建材市場暗訪
仿瓷、801等建筑膠水還在市面上逍遙
為什么含致癌物質甲醛的仿瓷、801等建筑膠水還能在市面上逍遙呢?近日,記者跟隨張師傅對南昌市部分家裝建材市場進行了暗訪,發(fā)現(xiàn)在省建材市場、象山路、三經路到處可見胡亂堆放的仿瓷和膠水。
而據(jù)張師傅透露,由于現(xiàn)在不允許生產、銷售不環(huán)保的膩子,為了能夠通過檢查,許多商家偽造了所謂的檢驗報告,有些 干脆就直接打上了“環(huán)保”字樣,擺放在店門口。這是用來應付檢查的,因為 這些材料要真正達標的話,20公斤一桶的要三十幾元,零售要在四十元以上。這類低劣的膩子也是造成裝修后不久,墻面常出現(xiàn)粉化、開裂、起皮、脫落的主要原。
既然107、801建筑膠水有毒,性能上又有問題,
為何還能在市面上逍遙呢?
張師傅認為,一是大多數(shù)老百姓只注意乳膠漆了,覺得仿瓷、建筑膠水這種輔料不起眼,不會深究是否有毒。二是油漆師傅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差,習慣成自然。三是大多仿瓷、建筑膠水生產廠家用偷工減料的方法,降低成本,以低價格同時吸引消費者。張師傅認為,建委等一些主管部門對仿瓷、801建筑膠水的查處力度不夠也是一個重要原因。
目前正是南昌舊房翻新、新房裝修、大力發(fā)展美麗新城的時侯,也應該將環(huán)保考慮進我們新新家園的建設中,如果還是用有毒的仿瓷、801等建筑膠水裝修新房,那么我們的健康和生活環(huán)境都將大大折扣。
附:買到超標有害建材,廠家、經銷商須賠償(福州)
記者從省建設廳得到的消息,目前已明令禁止生產銷售超標的裝修材料,如果還有哪個廠家還要生產,哪個商家還要銷售,建委將全力支持消費者打贏這場官司,福州市技監(jiān)局質量監(jiān)督處表示,如果消費者現(xiàn)在購買到“毒害限量”超標的建材,可以馬上追究經銷商、廠家的民事責任,進行索賠。
據(jù)了解,市建委已發(fā)文將劣質建筑膠水列為立即淘汰的產品,并規(guī)定:"凡列入淘汰類技術與產品,設計與施工單位不得選用"。并將在生產、銷售上圍追堵截,加大打擊力度。
本報記者 梁琿